沈祥福:中日足球差距有两点 青训体系应鉴拿来主义
http://sports.sina.com.cn 2009年03月23日08:42 半岛晨报
足球从娃娃抓起,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足坛已经开始流行这句名言了。然而20多年过去了,中国足球职业化都进行十多年了,最初的娃娃们也有了娃娃,中国足球还是没能被抓起来,不但如此,足球娃娃还越抓越少。痛定思痛,还得重新抓起。
数说
愿踢球的孩子越来越少
0.00000538 这是08年注册踢球青少年与中国人口之比得出的数字。在2008年一年里,踢球的青少年选手甚至还不到7000人,也就是说,在每20万个中国人里,大约只有1个孩子在踢球。
5万 这是去年初公布的中国注册青少年球员人数。在职业化开始后的1995年,这一数字是65万。
182 这是中国足协青少部去年初公布的1992年龄段球员数字,1993年龄段上的球员甚至出现断档,这意味着伦敦奥运会之后,中国很可能无法组成一支国奥队冲击奥运会。
我们再做一个横向比较。目前的1992年龄段国少队,就是从182名全国适龄球员中选出来的。一支球队按照20名球员计,是“9里挑1”。而从日本足协提供的数字来看,该队20名球员是从日本600多支球队中选出来的。按一支队伍20人计,这支日本球队是“600里挑1”。
足球从大人抓起
足球教育不比文化教育,它不是体制与制度上的必修课,更不是一项基本国策。足球的教育,归根结底是对百姓热情的召唤,它需要的是大街小巷里膨胀的全民热情。
但这种热情,不是靠收看比赛直播时的呐喊声来提升的。它需要的是百姓真正的参与,参与到踢球的运动中去。直接点说,它需要的是千千万万的父亲们拿出实际行动,用脚上的“功夫”去影响孩子,而不是靠嘴上的“机智”与“热情”去鼓励下一代。只有更多娃娃家长穿上球鞋,才会有更多的娃娃们热爱足球,从行动和心理上认同足球,奠定足球的民间基础。如果有一天,我们走过大街小巷,看到的是一对对父子在街头巷尾踢着足球,就像40年前我们随处见到的家庭式乒乓球运动一样,我们的足球才算真正从娃娃抓起了。 1988年至1995年,作为中国足协推荐的第一批中国足球运动员,在日本的富士通俱乐部踢球,并先后当过队员、助理教练和主教练。
1988年至1995年,作为中国足协推荐的第一批中国足球运动员,沈祥福被公派到日本的富士通俱乐部,先后当过队员、助理教练和主教练。作球员期间,他曾经两次入选了十一人的最佳阵容。而作教练员期间,他是唯一的一名担任主教练之职的中国人。在日本的八年,他亲历了日本足球从非职业化到职业化的转变过程。
《竞周刊》:在日本8年,日本足坛给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沈祥福:最深的印象有两个,一是日本的学校足球非常兴盛,一场全日本高中足球联赛决赛的观众,要远多于普通的J联赛;二是日本的职业化起点比较高,“拿来主义”比较彻底。
《竞周刊》:青少年球员培养和联赛职业化恰恰是中国足球目前失败的地方,你能够具体说一下日本在这两方面有哪些值得中国“拿来”的?
沈祥福:我认为日本足球发展得好,得益于他们能够坚持一种发展战略不动摇,尤其是他们在青少年培养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我在日本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开始从小学、初中、高中发展足球运动,而且是一个完备的体系,一直保持到现在,不断完善,现在已经非常成熟了。我们在青少年培养方面,差距是巨大的。至于职业化,那些年,日本从足球发达国家大量招聘教练员和运动员,被称为“拿来主义”,无论是拿来还是引来,对足球职业化进程的推动都非常大。
《竞周刊》:这两件事对你的冲击比较大吧?
沈祥福:是的,当时,中国职业联赛尚在初级阶段,我看到日本足球的迅猛发展,感觉到了危机,有种强烈回国为中国足球发展尽一份力的想法。
《竞周刊》:现在中国职业化十几年了,与日韩的差距越来越大,青少年球员越来越少,这一点你怎么看呢?
沈祥福:中超也不断在进步,因为一些客观原因,我们整体水平与日本甚至韩国都有一定差距。这与联赛的运作、职业化程度等很多因素有关。不过,我们也在发展进步,从目前的情况看,只要坚持原则,坚持职业化道路,我们肯定能够赶超日韩的。
实说少年强则足球强
如果说有谁在亚冠前两轮比赛中一战成名,那绝对是攻破申花队大门的鹿岛队小将大迫勇也。1粒入球再加1次助攻,刚刚高中毕业的大迫勇也首次进入首发阵容就交上了一份出色的成绩单。
足球少年成长经历
大迫勇也的横空出世,让中日媒体惊叹,他的成长经历也引起了球迷们的广泛关注。大迫勇也3岁开始学踢足球,中学毕业后他进入了日本足球名校鹿儿岛城西高中,一边上学一边参加日本国内的青少年足球比赛。在去年12月开幕的日本高中联赛中,他作为鹿儿岛城西高中的前锋6场比赛进了10个球,打破了石黑智久和平山相太的9球纪录。大迫勇也的意志力非常坚强,据说为了保持身体状态,大迫勇也自上小学五年级起就不喝碳酸饮料。
在这三言两语的成长经历中,我们抓住了多个关键词:“边上学边比赛”“高中联赛”“意志力”。
不同的足球舞台
“走训制”是日本青少年球员的培养体制。日本小学生一般从12岁开始踢球,足球学校则招收不少五六岁的孩子,但这些孩子在足球学校不仅仅踢球,重点是接受足球文化的熏陶,而且足球学校的孩子与普通学校学生一样上下学,并不住校。相比之下,中国大部分地方是将有潜质的球员早早就封闭起来,进行“同吃、同住、同训练”三集中式的训练。而国际足球问题专家研究的结果表明,青少年时期不宜过早进行封闭训练,要让他们拥有正常人的生活,包括接受文化教育,这样才能使具备天赋的孩子从中脱颖而出。
说到“高中联赛”,这是中国高中生陌生的名词。日本青少年每年全国性的重大比赛多如牛毛,小球员们可以在全国少年锦标赛、全国中学生联赛、高中联赛、高圆杯等竞相登场,而且每场比赛的观众人数不亚于职业联赛。而中国的小球员们,并没有这样的舞台。
不同的成长环境
至于“意志力”,其实折射的是青少年足球领域的精神状态,这一点教练们担负着不可替代的责任。在国内,小球员的心思无法完全放在磨炼技术上,一些教练信誉贬值,家长被索要巨额推荐费,基础足球里也弥漫着乌烟瘴气。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一些专业足校走出的球员基本功很差,歪念却不少。在教练的培养上,韩国的思路也许可以借鉴。日韩世界杯后,韩国效仿日本把全国分为6大区,对教练进行系统的培训和规范化学习。与此同时,由足协出钱派出一批教练到欧洲高水平俱乐部和学院里进修,如此一来,小球员的培养不再采用一脉相传的陈旧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欧洲职业风格与韩国本土风格的有机结合。
与日韩相比,中国青少年球员培养的差距是巨大的。但我们还是能看到希望,今年,足协青少部预算首次超过男女足预算的总和,这就是一个良好的信号。南勇上任后多次明确表示要加大对青少年足球的投入,中国足协还拿出了一份青少年培养与教育相结合的计划,希望这种长线投资能经受住功利主义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