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智星上了《纽约时报》体育版的首页!在我看来,这比上欧洲的大报还难。毕竟欧洲是足球王国,体育版大部分被足球霸占,有了版面,什么球星都介绍。在《纽约时报》,足球仅仅偶尔有个小角落。即使是世界顶尖级球星,除了来美国踢球的小贝外,几乎没有在体育版的头版露过脸的。朴智星能这么风光,大概和美国作为一个足球的崛起国家对自己同类的关注分不开吧。
不过,朴智星本人的故事,却也可圈可点。他身材矮小、其貌不扬。要找这么块料,大概中国每个省都能挑出一大堆。他受身体条件的连累,高中毕业后差点连大学队都进不去。不过,沉默寡言的他有着超人的意志,为了出头什么都豁得出去。靠着苦练,他有了“三肺人”的绰号。因为他奔跑积极,体力惊人,其肺活量超出一般的足球运动员许多。在2002年世界杯上,韩国队之所以把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欧洲“王室”都击败,除了运气好外,那就是整个韩国队如同一支敢死队,不停地冲、不停地跑,直跑到把欧洲人再也跑不动为止。而朴智星正是当时跑得最奋勇的一位。
世界杯后,朴智星被希丁克带到荷兰的埃因霍温。从一开始,他就承受了巨大的压力。球迷对他起哄、扔饮料瓶。不仅如此,他还要给队里大牌队员“干脏活儿”,可谓忍辱负重。更不用说,他膝盖严重受伤,一时无法比赛训练。但是,这一切都没有挡住他。到2005年,他已经大红大紫,荷兰人居然会为他写歌。
也就是在同年,曼联邀请他加盟。他爸爸鼓励说:“一个世纪,没有一个韩国人进得了曼联,再过一百年也不一定有人能进得去,就是一年上一次场,你也得去!”
就这样,他来到曼联。刚开始时,人们对他充满了不信任。媒体在那里议论纷纷,说引进他是曼联打韩国市场的战略,和他的足球水平没有关系。球评家们的讥笑他“毫无目的地奔跑“。教练弗格森事后也承认:“我们有时不得不对他说:‘智星,把驱动你奔跑的那个电池给取下来。你跑得太多了’。”
但是,朴智星不改其衷。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训练课完自己留下来,不停地跑,不停地传球,不停地做俯卧撑。去年欧冠对巴萨的半决赛上,他竟然把比赛变成了个人万米长跑的表演。可惜,过了半决赛后,教练竟让他在决赛中坐冷板凳(是不是误认为他体力透支呢?)他只好和父亲在莫斯科的看台上看完决赛。他称这是自己整个足球生涯中“最大的失望”。
这次弗格森则早已转变了态度。他称朴智星是“最被低估的队员”。这话大概也带有个人的反省吧。他保证,这次欧冠决赛,朴智星“绝不会再失望”。这样,他就成为进入欧冠决赛的第一位亚洲人。
其实,多么有经验的教练,也很难不低估朴智星。在体质上,他“不是那块料”。说才分也没有才分。欧洲人一开始看不起他,就是因为他踢球没有才气,没灵性,就知道死跑。但是,欧洲人所不能想象的,是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的限度。他正是因为突破了这种限度,才不断让人大吃一惊。应该说,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是东亚传统的典型。说他是东亚足球精神的代表,恐怕不为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