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12345»Pages: 1/149     Go
主题 : 天下足球网水楼,欢迎来灌水
外星人
级别: 替补球员
0  发表于: 2008-09-16 10:40

天下足球网水楼,欢迎来灌水

管理提醒: 本帖被 qq51099008 执行置顶操作(2011-02-16)
闲着,无聊的时候,欢迎大家来灌水
[ 此帖被hinggs在2009-11-06 20:53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足球币:+10(3322590) 优秀文章
  • 绿的纯粹!
    级别: 替补球员
    1  发表于: 2009-10-17 23:34

    第二章  资金时间价值
    作业(1)1、什么是资金时间价值?其计算方法有哪两种?
    2、举例解释什么是终值、现值?
    3、简述年金及其种类?
    4、举例说明偿债基金系数、资本回收系数在实践中的应用?
    作业(2)
    1.某研究所计划存入银行一笔基金,年复利利率为10%,希望在今后10年中每年年末获得1000元用于支付奖金,要求计算该研究所现在应存入银行多少资金?
    2.某人采用分期付款方式购买一套住房,贷款共计为100000元,在20年内等额偿还,年利率为8%,按复利计息,计算每年应偿还的金额为多少?
    3.某公司有一投资项目,在第一年年初需投资8万元,前3年没有投资收益,从第4年至第8年每年年末可得到投资收益3万元。该企业的资金成本为6%。计算该投资项目是否可行。
    4.某企业欲购置一台设备,现有三种付款方式,第一种是第1年初一次性付款240000元;第二种是每年年初付50000元,连续付5年;第三种是第1年、第2年年初各付40000元,第3年至第5年年初各付60000元。假设利率为8%,问企业应采用哪种方式付款有利?
    第二章  风险与收益分析
    作业(1)
    1、简述资本收益的含义及构成;
    2、简述风险的种类;
    3、举例说明系统风险与非系统风险的区别;
    4、某企业有甲、乙两个投资项目,计划投资额均为1000万元,其收益率的概率分布如下:
    市场状况    概率    甲项目    乙项目
    好    0.3    20%    30%
    一般    0.5    10%    10%
    差    0.2    5%    -5%
    要求:
    (1)分别计算甲乙两个项目收益率的期望值。
    (2)分别计算甲乙两个项目收益率的标准差、标准离差率。
    (3)若你是该项目的决策者,你会选择哪个方案?
    作业(2)

    1、简述组合投资风险的衡量方法;
    2、举例组合投资的含义;
    3、分析β的意义;
    4、简述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公式及意义。
    5、若一投资组合包含A、B两种股票,股票A的期望收益率为14%,标准差为10%;股票B的期望收益率为18%,标准差为16%,两股股票的相关系数为0.4,投资股票A的权重为40%,B的权重为60%,则该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率与标准差分别为多少?
    6、假设短期国库券的利率为6%,市场组合收益率为10%。如果一项资产组合由25%的A公司股票和75%的B公司股票组成。A公司股票的β值为1.1,B公司股票的β值为1.25,那么该资产组合的风险溢价为多少?
                
    声明: 1.本人过去、现在以及将来都不认识楼主,且自古以来与楼主无利益关系。以上内容文字均不不懂是什么意思。 2. 本人在此留言均为用于检验本人电脑键盘录入、屏幕显示的机械、光电性能。并不代表本人局部或全部同意、支持或者反对楼主观点。
    绿的纯粹!
    级别: 替补球员
    2  发表于: 2009-10-17 23:36

    某企业一车间制造费用采用预定分配率法分配。该车间某年全年度制造费用预算数为102000元;生产甲、乙两种产品,该年度计划产量甲为4000件,乙为6000件;单件产品工时定额甲产品为2.4小时,乙产品为1.8小时。年末该车间全年度制造费用实际发生额为108640元,全年预定累计分配数为105870元,其中甲产品已分配52136元,乙产品已分配53734元。
       要求:(1)计算制造费用年度预定分配率;(2)按甲、乙产品年末已分配数的比例分摊实际发生数与按年度预定分配率分配数之差额;(3)编制年终调整差额的会计分录。

            
    声明: 1.本人过去、现在以及将来都不认识楼主,且自古以来与楼主无利益关系。以上内容文字均不不懂是什么意思。 2. 本人在此留言均为用于检验本人电脑键盘录入、屏幕显示的机械、光电性能。并不代表本人局部或全部同意、支持或者反对楼主观点。
    绿的纯粹!
    级别: 替补球员
    3  发表于: 2009-10-17 23:36

    某企业有供电、供水两个辅助生产车间,采用一次交互分配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当月发生费用和提供劳务如表所示:
    项目    供电    供水    基本生产    行政管理    合计
                生产用    一般用        
    直接费用(元)    4800    3500                
    提供    供电(度)        2000    8000    500    1500    12000
    劳务    供水(吨)    2000        6000    700    1300    10000
    要求:(1)采用一次交互分配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
    (2)根据计算结果编制会计分录。

            
    声明: 1.本人过去、现在以及将来都不认识楼主,且自古以来与楼主无利益关系。以上内容文字均不不懂是什么意思。 2. 本人在此留言均为用于检验本人电脑键盘录入、屏幕显示的机械、光电性能。并不代表本人局部或全部同意、支持或者反对楼主观点。
    绿的纯粹!
    级别: 替补球员
    4  发表于: 2009-10-17 23:39

    证券投资
    第0章 绪论:本学期课程安排计划
    第1章 经济学与金融学基础回顾:思考评价证券市场的基本工具
    1.1 交易费用经济学初步
    1.1.1 交易费用:代价需求定律
    1.1.1.1什么是交易费用:
    (1)定义1(科斯: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交易费用指寻找交易对象、谈判、签订合约、履行合约等所产生的费用,简言之就是在交易中除价格之外的一切费用。
    例1:在证券市场上,投资者所支付给经纪人的费用对于投资者而言就是交易费用。而上市公司是要支付给证券交易所一定的年费,这也是交易费用。
    (2)定义2(张五常:著名华人经济学家,契约经济学创始人,现居香港):交易费用就是在一人世界里面所没有的费用。即社会产生以后,人与人之间交往联系所产生的一切费用。
    例2:很明显,只有在鲁滨逊·克鲁索所在的孤岛才没有交易费用,但是当星期五出现以后,这个孤岛上就有了两个人,他们之间需要交流沟通,他们之间交流沟通所耗费的资源(比如时间、精力)就是交易费用。
    例3:据称,欧盟成立之后,为了实现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每年花在翻译上面的钱达到5.5亿欧元。与欧洲“一体化”很不协调的是,欧盟没有一种统一的官方语言,换言之,每一个成员国的语言都是欧盟的官方语言。在与欧盟官员的英语交谈中,他们时不时地会蹦出一句法语或西班牙语。现在欧盟的工作语言有11种,扩大后将增加到20种,不断“成长”的欧盟正为不断“壮大”的语言数量而烦恼。
    (3)定义3(张五常):交易费用就是制度费用。
    制度:约束人的行为规范。制度分为不同层次和类型。从是否有明文规定上看,制度分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如:宪法、法律、法规、学校规章制度。非正式制度指道德、风俗、文化等无形中对人们行为造成约束与影响的行为规范。
    人类社会要运行,必须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就是制度,而这种制度的运行需要耗费社会资源,包括时间、人的精力等,制度运行所耗费的社会资源就是制度费用或者说交易费用。
    例4:美国实行的是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政治制度,美国总统与国会议员都是由选举产生,第年花在选举上面的费用高得惊人,比如在2000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竞选宣传费和选举费至少达30亿美元;在1996年的议员选举中,每位当选的参议院议员至少花费260万美元。这些花费可以说就是美国选举制度运行所耗费的交易费用或制度费用。
      1.1.1.2 代价需求定律(张五常)
    需求定律:一种商品的价格越低,对它的的需求就越大;反之则反之。
    例5:需求定律的“反例”:
    (1)股票价格越是上涨,买的人越多。
    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
    一是区分消费与投资,需求定律主要适用于消费而不是投资。在预期股票价格上涨时,人们购买股票,其目的在于希望股票价格涨得更高,然后把它卖出去,赚得投资利润。二是把预期价格看成是影响需求的另外一个因素,预期价格提高导致需求上升,这是需求曲线的移动导致需求增加,而不是需求量增加。
    (2)同样一瓶可乐,在校园门口与时代超市都卖两元钱,但是对于淮海工学院的学生而言,对于校园门口的可乐的需求要远远大于对于时代超市的需求。
    解决这个悖论的思路:一是从商品的定义与界定出发,按照市场营销学的观点,把商品的销售地点看成是商品属性之一,因此时代超市的可乐与淮海工学院门口的可乐不是同一种商品。
    二是代价需求律(张五常),即不是一种商品的价格越低,对其需求越大,而是获得一种商品的代价(=价格+交易费用)越低,则对其需求越大。时代超市的可乐,虽然其价格与淮海工学院门口的可乐一样,但是淮海工学院的学生到时代超市买可乐,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路程,甚至还有坐车的费用,这些都是为了购买时代起市的可乐的交易费用,它们构成了淮海工学院学生购买时代超市可乐的代价的一部分。因此,对于淮海工学院学生而言,时代超市的可乐的代价比门口的可乐代价大,因此对于门口的可乐的需求更大。这符合代价需求定律。
    1.1.2 帕累托最优与帕累托次优
    ★帕累托最优:指资源配置、经济组织结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没有一个人的效用水平能够在不减少其他人的效用水平的情况下得到增加。简言之就是,资源配置或经济组织结构再无改进的可能。这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状态,这种状态下,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没有一点浪费。
    但需要注意的是,帕累托最优状态是一个效率概念,它可能与分配的不公平不公正同时并存。比如,一个人拥有社会全部财富,这是一种帕累托状态,因为任何改变总减少这一个财富拥有者的效用水平。但很明显这是极端的不公正不公平。
    ★帕累托次优:指资源配置、经济组织结构、制度规范、人与人之间关系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存在着对它们的某一种调整,使得至少有一个人效用水平增加而不减少其他人的效用水平。简言之,如果资源配置、经济组织结构、制度规范、人与人之间关系存在着改进的可能性(改进的余地),则表明目前的资源配置、经济组织结构要、制度规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状态是帕累托次优。
    1.1.3 帕累托改进与内生交易费用
    ★帕累托改进:在帕累托次优状态时,经过资源的重新配置、经济组织结构的调整、制度规范的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善等,使得至少一人的效用水平增加而不减少其他人的效用水平,这一过程称为帕累托改进。注意帕累托改进的结果仍然可以是帕累托次优状态,只不过经改进后的帕累托次优状态比不改进要好,但不一定改进以后就是帕累托最优状态。可能经过多次改进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也可能永远也达不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例6:如果两对夫妻发现他们同时离婚,并且重新组合,大家都能够更加幸福,则这就是一种帕累托改进。
    例8:某甲对足球票(或者股票)的评价是20元,而某乙对这张球票的评价为30元,那么甲以24元的价格把票卖给乙,甲乙的效用水平都会增加,这是一种帕累托改进。
       凡是做生意,做交易,只要是自愿进行的,都一定意味着帕累托改进。因为一件没有好处的事是不会有人干的。
    例9:证券市场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对资源配置状态进行帕累托改进。由于很多企业需要大量资金,但是其自身不具备这样大的资金。于是,企业可以通过证券市场上市,公开向社会发行股票,把社会公众的钱拿来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同时,上市公司要支付股票红利给股东(股票购买者),这样双方都有利。这样就在资源配置上实现了帕累托改进。
    ★广义的内生交易费用是指一切要在决策的交互作用发生后才能看到的事后交易费用。狭义的内生交易费用是指交易中人们争夺分工合作的好处,每人都希望分得更多好处,而不惜减少别人从分工合作得到的好处,这种机会主义行为使分工合作的好处不能被充分利用或资源分配产生背离帕累托最优的歪曲。人们常谈到的欺蒙拐骗所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就是一种典型的内生交易费用。以下所称内生交易费用都指这种狭义的内生交易费用。
    内生交易费用是人们为争夺分工合作好处协调失败所造成的与帕累托最优的理想结局之间的差距。机会主义对策行为所引起的协调失败造成的损失都可视为内生交易费用。所以,内生交易费用的范围非常广泛。
    导致内生交易费用的原因,主要是缺乏一种良好的协调人们之间利益关系的制度规范,或者说是对于分工合作的利益分配没有做好,人们的机会主义对策行为就会导致本来可以实现的分工合作的好处不能实现。
    例10:许多企业需要钱投资于生产经营活动,但是它自身却缺乏资金。而许多社会公众比如说消费者或者居民却有很多储蓄,即多余不用的钱,如果不存在金融证券市场的话,居民所拥有的这些多余的钱就只有僵死地存放在那里而不发生效益。这样,对于需要钱的企业和对于有资金盈余的人而言,都是一种不好的结局。这样的结局与存在金融证券市场时,资金盈缺可以相互调用的理想情况相比的差距,就是一种内生交易费用。内生交易费用并不是一种可以直接计算的费用,而是现实与理想结局之间的差距,是一种遗憾,一种效率损失。
    例11:三个和尚没水吃。这也是协调失败造成内生交易费用的经典例子。
    例12:社会不和谐,存在许多违法犯罪活动,这也是典型的内生交易费用。
    例13:合伙做生意,很容易就如何分配利润发生争执,当争执不能很好解决时,合作就破裂,这样本来对大家都有利的合作就实现不了。
    ★三种人类行为:
    非对策行为——人们不直接对别人的自利行为作反应的自利行为。
    对策行为:若人们的自利行为之间有直接的交互作用。
    非机会主义对策行为:利己不损人或并不产生内交易费用的对策行为。
    机会主义对策行为:只要利己,不惜损人,从而会产生内生交易费用的行为。机会主义对策行为是内生交易费用的根源,也是威廉姆森的交易费用论的重点。
      1.1.4 事前交易费用与事后交易费用
    ★外生交易费用:指在决策以前就能看到的费用。大多数情况下等价于事前交易费用。
    例14:人们之间做生意,事先发生的谈判费用是外生交易费用。本来对大家都有利的生意,如果没有做成,这种潜在的损失,就是内生交易费用。
    ★事后交易费用:要在决策之后才能够看到的费用。与内生交易费用大部分重合。
    例15:三个和尚没有水吃。事前,每个和尚都会盘算自己的利益得失,比如说自己要花多少时间,自己要花多少力气等,这些决策所能够分析的费用是外生交易费用。而三个和尚都决策以后,出现一种谁也不愿意去担水的结局,这种结局很明显对所有三个和尚都没有好处,这种损失对于他们三个人而言,就都是一种事后交易费用。
    1.1.5 各种内生外生交易费用权衡折中原理
    1.1.5.1制度的建立本身需要消耗外生交易费用
    当人们为了避免内生交易费用而制定一些制度来协调人们之间的行为,生产(verb)制度本身会消耗外生的交易费用。
    例16:三个和尚为了建立协调制度以避免没有水吃的无效结局,需要谈判或开会,这都要花时间精力,这些构成了制度生产的外生交易费用。如果三个和尚不需要长久的合作,则开会制定协调制度的外生交易费用会高过在良好协调制度下大家都有水吃的好处。这时他们就不会去开会建立协调制度。如果三个和尚需要长久的相处,这时开会建立协调制度从而有水吃的好处就很大,这时他们就可能有积极性谈判建立协调制度。这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即制度是否会被建立,仍然看建立制度的成本(外生交易费用)与收益(所避免的内生交易费用)谁大谁小。

    1.1.5.2增加外生交易费用以避免更高的内生交易费用
    有时人们用增加外生交易费用的办法来避免较高的内生交易费用。
    例17:时代超市为了避免消费者自己的随身物品带入卖场后可能招致的纠纷(事后的内生交易费用),采用自动寄物柜帮助顾客存放东西。而这种自动寄物柜是要花很多钱的,这是为避免更高的内生交易费用而愿意支付的外生交易费用。
    例18:所有国家为了避免欺蒙拐骗的违法犯罪行为所造成的高昂内生交易费用,都宁愿花许多时间与精力来制订国家的法律文件。立法过程所花去的费用是外生交易费用。

    1.1.5.3增加内生交易费用以避免更高的外生交易费用
    有时人们也用增加内生交易费用的办法来避免较高的外生交易费用。
    例19:在公路收费站,一般只是按照车辆类型来收费,而不是按照车辆的载重、对路面的损坏情况来收费,也不是按照公路给车辆带来的好处大小来收费,这就造成载货的大卡车与不载货的大卡车交同样的过路费,这明显是不合理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内生交易费用。收费站只能按平均的大卡车的载货数量确定收费多少,这会使得过往大卡车的成本担负极“不合理”,似乎载货多的大卡车对路面损坏更多,应多担负费用,并且载货多表明其生意做得大,通行的好处很大,也应多担负费用。而统一收费则鼓励每次多载货,从而路面的使用缺乏效率。但由于严格按照这么多条件来收费,要花费用更高的鉴定成本与测量成本,这些都是一种事前的外生交易费用。人们为了避免过高的外生交易费用,而故意听任路面使用无效率等内生交易费用存在。
    例20:自助餐鼓励浪费食品。
    例21:公交车月票鼓励多乘车。例7:洗澡堂按人收费而不按用水收费,鼓励多用水。等等。

    1.1.5.4内外生交易费用权衡折中
    所以,人们决策时并不是使外生交易费用最小,也不是使内生交易费用最小,而是使它们的总和最小。外生交易费用与内生交易费用的关系可用下图示意。
    一般情况下,外生交易费用与内生交易费用有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产权关系要界定得很清楚即要减少内生交易费用,则需要花很高的外生交易费用。界定产权本身需要立法吵架,需要耗费大量的外生交易费用。或者说,内生交易费用是产权清晰程度的减函数,而外生交易费用则是产权清晰程度的增函数。要使总的交易费用最小,产权的清晰程度既不是越高越好,也不是越模糊越好。而是有一个恰当的产权界定的清晰程度或产权模糊程度。
        这是现代产权经济学的重要结论之一。
    思考题:分析计件工资与计时工资的效率情况。
    1.1.6 外部性与科斯定理
    1.1.6.1外部性的三个定义
    (1)第一个定义:当一个行为主体的行动不是通过影响价格而影响到另一个行为个体的环境时,称存在外部性。或者说一个行为主体的行动不是通过非人格的市场价格而影响到其他人的利益。
    (2)第二个定义:外部经济(或外部不经济)是这样一种事件,它将可觉察的利益(或可觉察的损失)加于某个或某些人,而这个人或这些人并没有完全赞同直接或间接导致该事件的决策。这就造成受影响者,会对影响者的决策给予直接关注。
    (3)第三个定义:当某个人的行动所引起的私人成本不等于社会成本,或私人收益不等于社会收益时,就说存在着外部性。例1:在上例中,化工厂生产行为所造成的成本不仅包括自己的私人成本,而且包括所引起的自己没有承担的外在性成本(即渔场的损失),私人成本加上外在成本构成总的社会成本。化工厂的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我们说化工厂造成外部侵害,或称外部不经济。
    例22:某人发明的一项成果,自己虽获有报酬,但其给社会带来的利益远大于他所获得的回报,这时发明者的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具有正的外部性,或外部经济。
    1.1.6.2外部性分类与举例
    ★生产中的外部性与消费中的外部性
    生产中的外部性:例23:化工厂污染渔场的例子。例24:家具厂的噪声影响到附近医院的工作。
    消费中的外部性:例25:抽烟者放出的烟雾影响到旁边人的健康。例26:若认为邻居家的音乐对某人有正的效用,则是一种正的外部性,若其对某人有噪声作用,则为负的外部性。
    ★正的外部性(=外部经济)与负的外部性(=外部不经济)
    正的外部性:某人的行为给社会带来的收益大于自己获得的私人收益。
    负的外部性:某人的行为给社会带来的成本损失大于自己所承担的私人成本损失。
    例27:化工厂对渔场的污染是负的外部性。
    例28:若某人讨厌别人在他旁边抽烟,则他人在其旁边抽烟对他而言是负的外部性。若某人闻到并吸入旁边抽烟人发出的烟雾很舒服,则他人抽烟雾对他而言有正的外部性。  
    例29:家具厂的噪声严重干扰了附近医院医生的治疗工作,则家具的生产行为对医院有负的外部性。当然,如果存在一个噪声爱好狂,他听到家具厂的噪声以后认为不是噪声而是美妙的音乐,则家具厂的生产行为对他有正的外部性。由些可见,是正的还是负的外部性对不同的人是不一样的。
    例30:教室里面,少数同学的窃窃私语可能影响到其他同学听课,这是一种负的外部性。但如果有的学生在上课时以看热闹、大声说话、自由散漫为享受的话,那么别人打闹对于他趁机自由可能是一种正的外部性。所以评判外部性是正还是负,有时涉及到规范性分析,特别是涉及到人的主观评价时更如此。象本例中情况,我们一般是假设学生学习是应该的,这样的话,少数学生违反纪律就只能分析成负的外部性。

    ★单方面的外部性与相互的外部性
    影响是单方面的还是相互的。
    单方面的外部性:只有一方对另一方有影响,另一方反过来对这一方没有影响。上边举的五个例子都是单方面的外部性。相互的外部性:即外部影响是相互的,相互之间有某种共生性(正外部性时)或两败俱伤性(负外部性)。
    例31:囚徒困境就是一种典型的相互的负的外部性。即每一个人行为选择都会影响到对方的利益,并且由于他们的机会主义倾向,使得每个人选择都只有利于自己而不利于别人,当然最后大家都有损失。
    例32:学生或学者之间相互探讨问题,互有启发,相互促进学术水平,这是一种相互的正的外部性。
    例33:养蜂场与果园之间是一种生产上的相互的正的外部性。
    这三个标准结合起来,就可以把外部性分成八类情况。自己可以每一类举一些例子。
       1.1.6.3公共品
    ★公共品=公共产品=公用品=公共财:公共品与私人品相对而言。
        私人产品指在消费上具有抗争性与排他性的产品。  
    公用品指在消费上具有非抗争性与非排他性的产品。公用品有两个特征:(1)非抗争性指对于任一给定的公用品,增加额外一个人消费该产品不会引起产品成本的任何增加。非竞争性是公用品的技术特征。如,一台电视机可能是公用品,我看不影响别人也看,这并不会引起电视机的成本消耗有所增加。而一般一个苹果是私人品,因为一个人吃了以后,另一个人不能再吃同一部分。(2)非排他性:指某人消费不能排斥别人消费。这是公用品的法律特征,与产权有关。如一台电视机可能是私人品,因为其所有者在法律上可以排斥别人看他的电视机。但当一台电视机为公用品的时候,某一个人就不能排斥别人看电视了。
    同时符合这两个条件的物品才是公用品或公共品。一种物品要成为公共品,除了技术上要具有非竞争性以外,法律上必须具有公共产权的属性。
    例34:公共品:(1)城市道路,(2)街道路灯,(3)连岛大堤,(4)证券监管,(5)法律制度
    例35:私人品:(1)普通消费品如食堂饭菜(2)私人电脑
      ★不同产品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的程度一般不同。根据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的程度,公共产品又被进一步划分为纯公共产品与准公共产品。纯公共产品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与完全的非排他性。国防被认为是一种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只具有局部或竞争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桥牌俱乐部、某地区的公路被认为是准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与由公共支出所生产的产品不是同一个概念。公共产品通常由公共支出安排生产,但并非所有由公共支出所生产的产品都是公共产品。例如邮政业务一般由公共支出维持,至少部分由公共支出支撑,但邮政业务既不具有非竞争性,也不具有非排他性。实际上这是公共支出生产的私人品。相反,私人性质的社会团体也可能提供公共产品。如各种俱乐部、会员制经营场所提供的服务都可能是公用品。如只要是某游泳俱乐部成员,每年交纳一定会费以后,就可能任意使用游泳池游泳。这是私人提供的准公共品。
    ★公共品的供给一般不足,而其消费一般过度
    例36:环境保护是一种公共产品,因为环境保护的成果大家共享,具有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如果政府不出面进行,只靠私人自发进行,则环境保护的数量将远远少于社会理想的最优效率的数量。由于政府并非万能,我们才看到了周围环境保护的缺少。这是一种内生交易费用。因为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去提供环境保护这种公共产品,而自己坐享其成,当大家都这样想的时候,就没有谁愿意去提供足够的环境保护这种对大家都有好处的公共产品了。
    例37:英雄行为是一种公共产品。在长途汽车上,面对持刀歹徒,勇于斗争,赶走歹徒对车内每一个乘客都有好处,这是一种公共产品。假设车内不存在如警察、军人等公共安全人员(这类公共安全人员是有法律义务与歹徒博斗的,这实际上是公共产品的政府提供,因为公共安全人员代表政府),这时与歹徒作斗争这样的公共产品只能由私人提供,会造成公共产品提供的不足,事实上可能根本就没有人愿意提供这种公共产品。这时,就发生囚徒困境所描述的内生交易费用。这个例子在前面也讲过,我们这里再一次讲只是为了提醒同学们同一个问题分析的不同角度和使用不同的理论。
    例38:公海的鱼被过度捕捞。公共草原上的牧草被过度放牧所损害,导致中国北方与西北的广大沙漠。据专家分析,如果照此下去,再过100年,南京市将变成内蒙古一样的沙漠。
    1.2 博弈论基础
    1.2.1 囚徒困境
    这是一个经典的博弈模型,这个例子的构造本身就部分奠定了非合作博弈论的理论基础,并且它可以作为实际生活许多现象的一个抽象概括。囚徒困境讲的是两个嫌疑犯作案后被警察抓住,分别被关在不同的屋子里审讯。警察告诉他们:如果两人都坦白,各判刑8年,如果两个都抵赖,各判1年(或许因为证据不足);如果其中一坦白另一人抵赖,坦白的放出去,不坦白的判
    刑10年(这有点“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味道)。
    表1-1给出了囚徒困境的战略式表述。每个囚徒都有两种战略:坦白或抵赖。表中给出了各种战略组合下双方的支付情况。战略形式又称标准形式,是博弈的两种表述形式之一,它特别方便于静态博弈分析。
    最后的纳什均衡结果是(坦白,坦白)。给定B坦白的情况下,A最优战略是坦白;同样给定,A坦白的情况下,B的最优战略也是坦白。事实上,(坦白,坦白)是一个占优战略均衡,就是说,不论对方如何选择,个人的最优选择都是坦白。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均衡叫作纳什均衡。纳什均衡指的是这样一种战略组合,这种战略组合由所有参与人的最优战略组成,也就是说,给定别人战略的情况下,没有任何单个博弈参与人有积极选择其它战略,从而没有人有积极性打破这种均衡。纳什均衡可以说是一种“僵局”或“无奈的结局”:给定别人不动的情况下,没有人有兴趣偏离这个结局,即使大家都不喜欢它。
    纳什均衡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假设博弈中的所有参与人事先达成一项协议,规定出每个人的行为规则。在没有外界强制力的情况下,当事人是否会自觉遵守这个协议呢?说当事人会自觉遵守这个协议,等于说这个协议构成一个纳什均衡:在给定别人遵守协议的情况下,没有人有积极性偏离协议规定的自己的行为规则。换句话说,如果一个协议不构成纳什均衡,它就不能自动实施。因此,不满足纳什均衡要求的协议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至少有一个参与人会有积极性违背这个协议。
    囚徒困境反映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这就是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如果两个人都抵赖,各判刑1年,显然比都坦白各判刑8年好。但这个帕累托改进办不到。这个例子中,帕累托最优结局是两个人都抵赖。而实际的纳什均衡结果与帕累托最优结局之间的差距,就是机会主义对策行为所造成的内生交易费用。由于大家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不惜损害别人的利益,所以使得大家合作(即都抵赖)的好处不能被利用。这是一个典型的机会主义对策行为造成内生交易费用的例子。在实际生活中,这种例子有很多。
        附:两个层次的理性矛盾:(1)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2)局部(集团)理性与社会理性。
    例39:两个寡头企业选择产量的博弈。如果两个企业联合起来形成卡特尔垄断组织,就可以减少市场产量提高价格,每个企业都可以得到更多利润。但卡特尔协定不是一个纳什均衡,因为给定对方遵守协议的情况下,每个企业都想增中生产,因为每方都会想,要是对方遵守协议,我增加一点点产量,应该对市场影响不大,而这能增加利润。当大家都这样想的时候,每个企业都想增加产量,结果是市场产量增加,市场价格不能维持卡特尔垄断价格,每个企业都只得到纳什均衡产量的利润,它严格小于卡特尔产量下的利润。这说明有些情况下,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对于全社会而言也许是件好事,尽管它对该集体成员而言是坏事。
    例40:公共产品的供给也可能是一个囚徒困境问题。如果大家出钱兴办公用事业,所有人的福利都会增加。但大家都想让别人出钱而自己享受好处,结果谁也不愿意出钱,这使得对大家都有好处的公共事业建立不起来。例3;军备竞赛,冷战期间苏美两国若不搞军备竞赛,把用于军备竞赛的费用去生产民用产品能提高两个国家的福利。但问题是,如果我用于民用品生产,你增加军费支出,我不是就受到威胁吗?例4:经济改革,改革者要付出成本,改革成果大家共享,结果尽管人人认为改革好,但没有人真正去改革,大家只好在都不满意的制度中继续生活下去。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时代的英雄是重要的,先知先觉的仁人志士是重要的。例5:“沉默的大多数”问题也是一种囚徒困境,当在长途汽车上发生抢劫时,如果大家齐心协力勇斗歹徒大家都安全,但由于斗争可能有损失即要花成本,结果是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去打跑歹徒,自己坐享其成搭便车,当大家都这样想的时候,就没有谁会去斗歹徒,结果大家都遭受损失。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英雄是重要的。
    启示:一种制度安排,要发生效力,必须是一种纳什均衡。否则,这种制度安排便不能成立。
    声明: 1.本人过去、现在以及将来都不认识楼主,且自古以来与楼主无利益关系。以上内容文字均不不懂是什么意思。 2. 本人在此留言均为用于检验本人电脑键盘录入、屏幕显示的机械、光电性能。并不代表本人局部或全部同意、支持或者反对楼主观点。
    绿的纯粹!
    级别: 替补球员
    5  发表于: 2009-10-17 23:39

    1.2.2 博弈论的基本分析框架
    博弈论研究人们的决策或行为有直接的相互影响时的决策与均衡问题。所谓人们的决策或行为有直接的相互影响是指每个人的决策或行为或战略不仅会影响到自己的利益,而且会直接影响到其他博弈参与人的利益。因此每个人在考虑自己的决策时,就不得不考虑到其他人的反应,在考虑到别人的反映后再作出自己的最优决策。如在囚徒困境的例子中,很明显每个人的行为选择不仅影响到自己的利益,而且也影响到另一个对局人的利益。微观经济学市场结构理论中的寡头垄断部分是博弈论最常应用的领域之一。现在大部分教材都用博弈方式描述古诺模型。
    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参与人指的是博弈中选择行动以最大化自己效用的决策主体(可能是人,也可能是团体如国家、企业);行动是参与人的决策变量;战略是参与人选择行动的规则,它告诉参与人在什么时候选择什么行动;信息指的是参与人在博弈中的知识,特别是有关其他参与人(对手)的特征和行动的知识;支付函数是参与人从博弈中获得的效用水平,它是所有参与人战略或行动的函数,是每个参与人真正关心的东西;结果是指博弈分析者感兴趣的要素的集合;均衡是所有参与人的最优战略或行动的组合。
    在囚徒困境的例子中,行动是坦白或抵赖,战略是当对方选择坦白或抵赖时己方的应对方案,支付函数就是判刑的多少(或其给囚犯带来的效用水平),均衡是(坦白,坦白)。
    博弈的划分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第一个角度是参与人行动的先后顺序,可分为静态博弈与动态博弈。静态博弈指的是博弈中参与人同时行动或虽非同时行动但后行动者并不知道前行动者采取了什么具体行动,所以静态主要是一个信息概念而不是时间概念;动态博弈指的参与人的行动有先后顺序,且后行动者能够观察到先行动者所选择的行动。比如讨价还价就是一种动态博弈,双方你来我往,相互出价与还价。划分博弈的第二个角度是参与人对有关其他参与人(对手)的特征、战略空间及支付函数的知识,可以分为完全信息博弈与不完全信息博弈。完全信息博弈指的是每一个参与人对所有其他参与人(对手)的特征、战略空间及支付函数有准确的知识;否则,就是不完全信息。囚徒困境博弈是完全信息博弈,因为双方对对方的支付函数、行动选择空间等都完全知道。而在人们购买东西时的讨价还价博弈却大部分是不完全信息博弈,因为一般卖者对产品质量与成本的知识比买者知道得多得多,很多产品质量与成本的信息,买方并不知道。不完全信息是造成内生交易费用的原因之一,后面专门讨论。
    两种划分结合起来,就得到四种博弈,表1-2给出了这四种博弈及对应的均衡概念:
    本学期主要是学习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三个基本模型:囚徒困境、智猪博弈、斗鸡博弈。因为这三个博弈模型较为简单,且在现实中十分常见,值得一学。

    1.2.3 智猪博弈
    讲的是猪圈里两头猪,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头有一个猪食槽,另一头安装一个按钮,控制着猪食的供应。按一下按钮会有10个单位的猪食进槽,但谁按按钮谁就需要付出2单位成本。若大猪先到,大猪吃9单位小猪吃1单位;若同时到,大猪吃7单位小猪吃3单位;若小猪先到,大猪吃6单位小猪吃4单位。表1-3列出了其战略矩阵:
    表中支付已经减去了按按钮
    的猪所付出的成本2单位。如
    (按,按)这个组合,同时到达
    大猪吃7单位,小猪吃3单位,
    各自扣除2单位成本,故分别为
    5单位与1单位收益。
       纳什均衡:小猪的最优策略永
    远是等待,而给定小猪等待时,大猪的最优策略是按。所以纳什均衡是(按,等待),多劳者不多得,小猪实际上占了大猪的便宜,这被称为搭便车。搭便车是指一个经济主体从他人或社会获得利益却不为之付出代价或成本补偿。因此本例中,小猪搭了大猪的便车。这个博弈也有许多应用的例子。
    例41:股份公司,大股东与小股东从监督经理经营管理之中得到的收益不一样,监督经理需要花时间精力,在监督成本相同的情况下,大股东从监督中得到的净好处显然多于小股东。于是大股东(大猪)担当起搜集信息监督经理的责任,小股东(小猪)则搭大股东的便车。
    例42:炒股,大户搜集信息,而小户则跟大户。
    例43:新市场开发,大公司进行研究开发,为新产品做广告是值得的。而小企业做开拓新市场的广告得不偿失。所以一种可能的情况是,小企业把精力花在模仿上,或等待大企业用广告打开市场后出售廉价产品。
    例44:公共品的提供上,也有类似情况。如村里的两户人家,其一穷其一富,道路年久失修,这时候富户一般会承担起修路的责任,而穷户很少这样这样做。因为“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富人家常常是高朋满座,修路对富人而言有很大利益。
    例45:改革中也有类似情况,同样的改革带给一部分人的好处可能比另一部分人大得多,而改革成本一样。这时候从改革中获利大的人更有积极性改革,改革往往由这些“大猪”推动。当然,在现实在,往往有这种情况,即大猪借口改革是大家的责任要求小猪与大猪一样承担相同的改革成本,这在当前的某些政治宣传中有所体现。

    1.2.4 斗鸡博弈
    设想两个人举着火棍从独木桥过河。若大家同时前进,则在中央互一退让,则两败俱伤,都掉下河去。若一方进另一方退,则前进者先过河,效用大,而后退者没有面子,且后过河,效用低。若两个都退,则都没有面子。最后的结果必定是一方进,则另一方就退。支付矩阵见表1-4:
    即一方进另一方退是纳什均衡,而两方都进或都退都不是纳什均衡。这个例子也有很多应用。








    例46:有些公共品的提供就属于斗鸡博弈。若村子有两户富人,有一条路要修,则一种可能是:一家修路,另一家就不修,一家不修,另一家就得修。
        总结一下,公共品的私人供给可能是囚徒困境博弈即大家都不供给(有内生交易费用),也可能是智猪博弈即由获利大者单方供给(没有内生交易费用),还可能是斗鸡博弈,由其中某一方供给(也没有内生交易费用),依具体产品而定。
    例47:冷战期间,苏美两个军事集团在世界各地抢占地盘,可视为斗鸡博弈。一般来说,如果一方已经抢占了一块地盘,另一方就设法占领另一块地盘,而不是与对竞争同一块地盘。
    例48:警察与游行队伍。
    例49:夫妻闹事矛盾也可能是个斗鸡博弈。吵得利害,不是夫妻回娘家躲一躲,就是丈夫到院子里抽一袋烟。
    当然,斗鸡博弈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究竟哪一方退下来,因为退下来虽比两败俱伤好,总归是一件没面子的事情。若每一方都寄希望于对方退下阵来,则两败俱伤的结局就会出现。这时博弈的性质就发生改变,就不再是斗鸡博弈而是囚徒困境了。支付函数会发生相应变化。

    1.3 信息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传统经济学在对市场所作的研究中,许多信息问题是被忽略掉的。在新古典领域内似乎只有价格信息重要,其它信息,或者可以被忽略,或者常常假设是充分完备的。如果与经济决策有关的信息很容易获得,传统经济学信息充分的假定就是合理的。但是,事实上,有关决策的信息,象某种商品一样,是稀缺的。获得信息要花费代价,有些信息,即使花代价也不一定能得到。由于人们常常隐瞒信息来达到其机会主义的目的,所以信息不完全是内生交易费用产生的原因之一。信息经济学是正视现实,研究在信息不完全不对称的情况下人们的决策及均衡,研究如何通过一定的机制设计或制度设计来克服或减少由于信息不完全/不对称产生的内生交易费用。
    信息经济学被视作非对称信息博弈论在经济学上的应用。非对称信息指的某些博弈参与人拥有但另一些博弈参与人不拥有的信息。信息经济学研究什么是非对称信息情况下的最优交易契约,故又称为契约理论,或机制设计理论。
    1.3.1 信息不对称问题(委托代理问题)的分类
    信息的非对称性可以从两个角度划分:一是非对称发生的时间,二是非对称信息的内容。从非对称发生的时间看,非对称可能发生在当事人签约前,也可能发生在签约之后,分别称为事前信息不对称与事后信息不对称。研究事前不对称信息博弈的模型称为逆向选择模型,研究事后非对称信息的模型称为道德风险模型。从非对称的信息的内容看,非对称信息可能是某参与人的行动,也可能是指某参与人的知识。研究不可观测行动的模型称为隐藏行动模型,研究不可观测知识的模型称为隐藏知识模型或隐藏信息模型。表1-5概括了信息经济学不同模型的基本分类。
    在信息经济学中,常常将博弈中拥有私人信息的参与人称为“代理人”(agent),不拥有私人信息的参与人称为“委托人”(principal)。据此,信息经济学的所有模型都可以在委托人-代理人的框架下分析。不同模型的基本特征简单概括如下:










    1.3.2隐藏行动的道德风险模型(moral hazard with hidden action)
    签约时信息是对称的(因而是完全信息);签约后,代理人选择行动,自然选择状态,代理人的行动和自然状态一起决定某些可观测的结果,委托人只能观测到行动的结果,而不能直接观测到代理人的行动本身和自然状态本身。代理人可能选择对委托人不利的行动。于是委托人的问题是设计一个激励合同以诱使代理人从自身利益出发选
    声明: 1.本人过去、现在以及将来都不认识楼主,且自古以来与楼主无利益关系。以上内容文字均不不懂是什么意思。 2. 本人在此留言均为用于检验本人电脑键盘录入、屏幕显示的机械、光电性能。并不代表本人局部或全部同意、支持或者反对楼主观点。
    绿的纯粹!
    级别: 替补球员
    6  发表于: 2009-10-17 23:40

    签约时信息是对称的,签约后,自然选择状态,代理人观测到自然的选择,然后选择行动(如向委托人报告自然的选择),委托人观测到代理人的行动,但不能观测到自然的选择。委托人的问题是设计一个激励合同以诱使代理人在给定自然状态下选择对委托人最有优的行动(如真实地报告自然状态)。例1:企业经理(委托人)与销售人员(代理人)签约时没有信息不对称。签约后,销售人员是否在努力工作,经理也能看得出。假设对不同类型顾客采用不同的销售策略能提高公司利益。但经理不知道顾客的类型,这时销售人员就可能隐藏信息(向经理谎报顾客类型),并不根据不同顾客选择不同销售策略(这样做可能成本要高得多,因为要学习更多的销售技术),从而不利于经理。当然,经理也深知这一点。如果不能设计一个恰当的报酬制度来避免这一点的话,无疑会造成内生交易费用。现实中经理往往以生意是否成功来对销售人员进行奖惩(制度安排),这时销售人员自然会根据顾客类型选择恰当的销售策略,以促进生意成功,这样销售人员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也达成了经理的利益。例2:学校(委托人)希望教师(代理人)根据学生的不同类型施以不同的教育(因材施教),但因材施教无疑提高教师的成本,假设学校不知道学生的类型,教师知道,但教师并不真实地向学校报告学生类型(从而隐藏信息),这不利于学校的教育目标。例3:老师(委托人)叫学生(代理人)写读书笔记,老师当然可以从笔记的多少看出学生写笔记的努力程度(所花时间多少),但老师不知道学生看书的质量,也无从知道学生看书时是否有自己的思考与收获(针对不同的书的内容作不同的思考与知识运用)。学生可以隐藏自己所看的书的质量与看书有没有思考。现实中可能有如下解决方案:一是教师更加仔细地阅读学生写的笔记,从内容上鉴定笔记的质量高底,但这会增加教师的成本,有时鉴定成本高到不可执行。二是由社会用人单位去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毕竟众多因素造成了毕业生工作能力的差异,所以到目前为止这个问题实际上悬而未决。这是教育的特殊性。关于对学校教学质量、学习学习质量的信息问题的探讨是教育经济学讨论的重要话题之一。例4:所谓的“身在曹营心在汉”也是事后隐藏信息模型。徐庶虽然也天天上朝,但很明显隐瞒了敌方献连环计的真实目的。

    1.3.4逆向选择模型(adverse selection)
    又称为不利选择模型。自然选择代理人的类型;代理人自己知道自己的类型,委托人不知道(因而信息不完全)。不拥有私人信息的一方由于搞不清对方的真实类型而不敢与对方发生交易,从而使得市场交易量减少甚至市场消失,潜在的合作收益不能实现。这是不利选择带来的内生交易费用。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克尔洛夫的旧车市场模型开创了逆向选择理论的先河。
        例1:旧货市场:以旧自行车为例。假设市场上旧车的质量在[0,1]区间连续分布,质量为1的车可卖200元,质量为0的车可卖100元。卖者(代理人)自己知道自己所卖旧车的质量情况,但买者(委托人)并不知道,于是存在事前的信息不对称。这时买者只愿意根据市场旧车的平均质量给出一个价格150元。但当买者只出价150元时,质量高于1/2的旧车不愿意卖,会退出市场。当买者预见到这一结果以后,买者会重新估计市场旧车的平均质量为1/4,于是只愿意出价格125元。当然,这量市场上质量高于1/4的旧车会退出市场。买者预见这一情况后会进一步修正自己对旧车平均质量的估计为1/8,于是只愿意出平均价格为112.5元等等。可以继续推理下去,到最后市场只剩下质量最差的车即质量为0的车发生交易,而质量较好的车退出市场交易。本来若不存在信息不对称,那么愿意买好车的人买好车,愿意买差车的买差车,各得其所,所有旧车都能卖出。但现在由于信息不对称,使得好车退出市场而最坏车留下。整个旧车市场几乎消失。这使得本来可以通过交易来实现的帕累托改进不能实现,这就是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内生交易费用。旧车市场上的这种现象叫做劣币驱良币规律,因为这类似于不足值的货币把足值的货币驱逐出市场一样。例2:劳动力市场:工人自己知道自己的能力,但雇主不知道,雇主只知道工人生产能力的分布在[0,1]之间,设生产能力为1工资应为200,生产能力为0工资应为100。雇主根据市场上工人的平均生产能力支付工资150,这会使生产能力高于平均能力1/2的工人退出市场,这进一步会使雇主调整对市场上工人平均生产能力的估计为1/4,从而支付更低的平均工资125,于是生产能力高于1/4的工人会退出市场,等等。我们之所以两个例子使用相同的数字,是为了说明它们本质上的完全一致性。所以,在企业里面,如果不同生产能力的工人得到相同报酬,往往是那些能力更高的工人会跳槽,这就是人才市场上的劣币驱良币定律。例3:保险市场:设投保人风险均匀分布为区间[10,20](不是概率,只是表示风险大小的尺度),设风险为20时保费率应为20%,风险为10时保费率应为10%。投保人自己知道自己所面临的风险,但保险公司不知道投保人的风险大小,只好以平均风险15确定保费率为15%,这会使风险低于15的投保人退出保险市场,保险公司预见到这一点后,会调整对投保人平均风险的估计为17.5,于是收取平均的保费率为17.5%,这又会使风险低于17.5的投保人退出保险市场,······最后保险市场趋于消失。这使得有利的交易合作不能实现,这就是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内生交易费用。这个例子本质与前两例一样。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同学们深刻理解逆向选择模型。例4:假设与富商做生意很安全,而与穷商做生意得不偿失。但人们不能从容貌区分富商与穷商。由于人们害怕碰上穷商遭受损失,所以干脆不敢做生意。这使得与富商做生意的好处也不能实现,造成内生交易费用。
    ◆解决逆向选择问题主要有两种思路:一是信号传递模型,二是信息甄别模型。信号传递与信息甄别主要是逆向选择问题的两种解决办法,所以把它们三者都放在事前隐藏信息模型里面。

    1.3.5信号传递模型(signaling model)
    为了避免逆向选择所带来的市场消失或劣币驱良币的内生交易费用,拥有私人信息的代理人一方主动向不拥有私人信息的委托人一方传递信息,使委托人相信自己的类型从而与自己发生交易,实现帕累托改进。
    所传递的信号要让人相信,有两种思路:一是必须花费足够的成本;二是信号传递者为了自己长期的信誉(其实这也是成本,只不过是机会成本)。下面的例子与上面逆向选择的一一对应。
        例1:旧车市场:好车车主为避免不能达成交易的不利选择之结局,可以向买者传递能代表自己的车是好车的质量信号。例如,卖主可以提供质量保证书,或保修期,或有问题无条件调换期等。这时发生的均衡情况有混同均衡与分离均衡之分。设坏车的车主可以提供二个月包换,或者不提供包换,但最合理的是不提供包换,因为车实在不好,提供包换对坏车车主不利,反而让买者占便宜。而好车车主由于对自己的车的质量有信心,可以提供二个月包换,也可以提供四个月包换的质量保证,但最佳是提供二个月包换。即这里假设担保期限越长成本越高。混同均衡,所有车都提供二个月包换的质量保证。这时,买者在看到卖者传递的质量信号以后,还是不能确定其真实的质量类型。买者还是不敢买车,所以有内生交易费用;如果确实需要车,只好随便买一辆车,好坏全凭运气,里面有受骗的存在,同时坏车提供二个月的缺乏技术效率的担保,所以仍有内生交易费用。分离均衡,好车为了与坏车区分开,会提供四个月包换,而坏车提供不了四个月包换,这时即使提供二个月包换也不能把自己装扮成好车,还不如选择自己的最佳选择即不提供包换。买者在看到旧车的不同的质量保证后,得以知道车的类型。于是愿意买好车的买担保四个月的车,愿意买差车的人买不提供担保的车,各得其所,市场恢复。这时候存在的内生交易费用表现为,好车车主为了显示自己是好车,不得不选择对他而言并不是最优技术效率的担保期限,这样在分离均衡时,实际上买好车的人占有更多剩余收益。只有当坏车不提供担保,好车担保二个月时才不存在内生交易费用。当市场上坏车比例较少时,可能的均衡是混同均衡,因为这时买车人受骗的是少数,因此还是会买车,这时好车反正有生意可做,也不在意去揭露坏车;当市场上坏车比较多时,这时若好车不表明自己是好车,由于坏车太多,愿意买好车者根本不会或不敢买车,好车就有必要揭露坏车,即选择担保四个月,这时坏车看到再担保二个月已无利可图,不会再提供担保,分离均衡发生。车主传递信号的成本是:如果买主果真因为质量问题来换车,就必须换车,由此肯定会造成卖车人的一定损失。所以,车主传递的信号是否可信,那就看其是否真的在几个月后换车,当然这可以从以前发生的交易情况来判别车主的信用度。问题是,第一个与好车车主发生交易的买者如何相信车主的保证呢。这时车主可能会告诉买者,说自己为了自己长期的信誉是肯定会守信的。而一般买者也会相信卖者的话,因为只要是坐商,为了长期做生意,一般是需要讲信誉的。这就是契约的自动实施机制或信誉机制。一般越是大的商人(如海尔、联想),其保证就越值得相信,因为其讲信誉的潜在生意利益更大。这种博弈称为信誉博弈模型(或声誉模型)。当然讲信誉也是有一定限度,当不守信的收益大于成本时,即某次欺骗所得大到超过若不欺骗在以后能得到的所有利益之贴现总和,欺骗会发生。所以,信誉本质是长期利益,是机会主义对策行为的曲折表现形式之一。例2:劳动市场:能力高的工人为了表明自己的能力,可能向雇主传递能表明自己能力的信号。如工人可以接受高等教育获得大学文凭,或者是获得其它证书如职业资格书等。假设能力高的人可以获得学士文凭与硕士文凭,能力低者可以获得大专文凭与学士文凭。即假设能力高的工人更易取得高文凭。由于获得文凭需要上学念书,要花时间精力、费用成本,且学历越高成本越高。混同均衡:在能力低者占少数时易发生,能力低者与能力高者都选择学士文凭,由于雇主上当可能性较少,所以会与工人签订合同。能力高者由于能找到工作,所以不在意揭露能力低者,没必要花高成本去取得硕士文凭。而能力低者纯粹为了装扮成能力高者,不得不花高成本取得学士文凭,这部分增加的成本对社会而言是种浪费,这是混淆均衡的内生交易费用,其中包含的少量欺骗性也是内生交易费用。分离均衡:当能力低者比例较大时可能发生,因为这时雇主雇到能力低的工人的可能性很大,所以不会与工人签订合同。能力高的工人为了得到工作,不得不选择高成本的硕士文凭,能力低的工人无力取得硕士文凭,这时即使花高成本获得学士文凭也不能把自己装份成能力高者,所以其最优选择是大专文凭。雇主在看到硕士文凭后,就签订合同。而能力高的工人纯粹只是为了把自己与能力低的工人区分开才不得不选择高成本的硕士文凭(这里假设文凭只是信号作用,对生产力没有任何意义;而实际上学历对于生产能力增加是有意义的,对这个问题这里不分析),对社会而言是一种浪费,这是分离均衡里面的内生交易费用。例3:略。例4:假设商人可以根据所开的车来区分自己是穷商还是富商。设穷商能买得起大众车与富豪车,而富商则买起富豪车与奔驰车。设(价格:大众车<富豪车<奔驰车)。混同均衡:所有商人都会开富豪车。在穷商比较少时,人们上当的可能性较小,因此不会在意区分穷商和富商,一般会与所有商人做生意。这时由于有生意做,富商也不会在意揭露穷商,当然也没有必要花高成本开奔驰车。而穷商为了装份成富商,会选择开高成本的富豪车,这对于社会而言是种浪费,是内生交易费用。分离均衡:当穷商较多时可能发生。这时由于穷商较多,人们不愿意与商人做生意。富商也无生意可做,就有积极性把自己与穷商区分开来,于选择高成本的奔驰车,而穷商买不起奔驰车,开富豪车也不能把自己装成富商,因此只好开大众车,不再做生意。而富商开奔驰车,纯粹是为了把自己与穷商区分开来,对社会而言是种浪费,是这个模型里的内生交易费用。
    上面的例子表明:传递的信号要花一定的成本,才具有较高的置信度。再举一例:女孩总是会要求男友赔其逛商店等等,因为必须让男友花一定成本,其所声明的爱情才具有可信性。当出现许多可供选择的对象时,那些聪明的女孩子会花相当长的时间把均衡状态从混同均衡变成分离均衡,也就是说最终爱得最深的那一个男孩子会愿意花最高的成本把自己与其他竞争对手区分开。

    1.3.6信息甄别模型(screening model)
    为了避免逆向选择所带来的市场消失或劣币驱良币的内生交易费用,不拥有私人信息的委托人一方向拥有私人信息的代理人一方提供多个合同供代理人选择,代理人根据自己的类型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合同,并根据合选择行动。如保险公司一般会给投保人一个表格,要求投保人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合同。若投保人故意隐瞒自己的类型,在保险赔付时,保险公司会作调查,而一旦发现投保人在签约时报告的类型有误,则保险公司就会引用相关法律不予赔付。在预见到这一点以后,投保人在签约时也不敢隐瞒自己的类型签订不适合自己类型的合同。

    1.3.7多阶段博弈中的声誉模型与棘轮效应(“鞭打快牛”)
    前面的道德风险模型中,委托人不能观测代理人的行动,为了诱使代理人选择委托人所希望的行动,委托人必须根据可观测的行动结果来奖惩代理人。这样的激励机制称为“显性激励机制”。如同重复博弈可能解决囚困境一样,如果委托-代理关系多次重复,即使没有显性激励合同,时间中的声誉也可能解决代理问题。即代理人为了长期的利益或声誉,也可能会约束自己的机会主义倾向的道德风险行为。这就代理人市场声誉模型。代理人现在的努力将为其建立声誉,有利于其长期利益,故代理人在现阶段就会有激励努力工作。
    现实中激励机制设计面临的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是如何建立代理人业绩的评价标准。委托书总是希望评价标准尽可能客观一些,因为这样对代理人的努力水平的推断越准确。一个可选择的业绩标准是进行“时间-动作研究”,另一种标准是使用其他人的业绩作为参照,即相对业绩比较。但在许多情况下,上述两种方法是不适用的。因为,如果代理人面临一些独特的外部环境,时间动作研究是不可能的(比如一个销售员,每个市场的情况不同,很难得出一个标准的销售量),其他人的业绩也很难成为标准(比如代理人是经理,那么其它哪一个企业的业绩可以作为本企业经理业绩标准呢?)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方法是奖同一代理人过去的业绩作为标准,因为过去的业绩包含着有用的信息量。问题是,过去的业绩与代理人的主观努力有关,代理人越努力,好业绩出现的可能性越大,标准也就越高。当代理人预测到他的努力奖提高未来的标准时,他努力的积极性就会下降。这种标准随业绩上升的趋向被称为棘轮效应。在中国叫“鞭打快牛”。
    在声誉效应模型中,根据代理人过去的业绩推断经理的经营能力将强化激励机制;在刺刺轮效应中,根据代理人过去业绩推断企业的内在生产率将弱化激励机制。引入相对业绩比较在两类模型中对激励机制的影响也正好相反。两类模型中动态激励机制的不同可以归因于过去的业绩所传递的信息的“所有权”不同。在声誉效应模型中,过去的业绩
    声明: 1.本人过去、现在以及将来都不认识楼主,且自古以来与楼主无利益关系。以上内容文字均不不懂是什么意思。 2. 本人在此留言均为用于检验本人电脑键盘录入、屏幕显示的机械、光电性能。并不代表本人局部或全部同意、支持或者反对楼主观点。
    绿的纯粹!
    级别: 替补球员
    7  发表于: 2009-10-17 23:40

            
    声明: 1.本人过去、现在以及将来都不认识楼主,且自古以来与楼主无利益关系。以上内容文字均不不懂是什么意思。 2. 本人在此留言均为用于检验本人电脑键盘录入、屏幕显示的机械、光电性能。并不代表本人局部或全部同意、支持或者反对楼主观点。
    绿的纯粹!
    级别: 替补球员
    8  发表于: 2009-10-17 23:41

            
    声明: 1.本人过去、现在以及将来都不认识楼主,且自古以来与楼主无利益关系。以上内容文字均不不懂是什么意思。 2. 本人在此留言均为用于检验本人电脑键盘录入、屏幕显示的机械、光电性能。并不代表本人局部或全部同意、支持或者反对楼主观点。
    绿的纯粹!
    级别: 替补球员
    9  发表于: 2009-10-17 23:41

            
    声明: 1.本人过去、现在以及将来都不认识楼主,且自古以来与楼主无利益关系。以上内容文字均不不懂是什么意思。 2. 本人在此留言均为用于检验本人电脑键盘录入、屏幕显示的机械、光电性能。并不代表本人局部或全部同意、支持或者反对楼主观点。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12345»Pages: 1/149     Go